您的位置首页  都市魅力  生活

1938年蒋介石密令焚毁长沙为什么日军还没接近大火就烧起来了

1938年蒋介石密令焚毁长沙为什么日军还没接近大火就烧起来了

  “警卫员邱南章起来一看,城内已是满天红光,马上咚咚咚跑到楼上来报告:‘参谋长,参谋长,大火烧来了!’我一看,火都烧到我们房子了,就喊快救火。说着我走下了楼,到外面一看,满天红光,赶快跑回楼上找恩来同志……我们沿着他指的方向,一直跑到湘江边,沿着江边一直走,走到天亮,长沙的大火还在烧,噼里啪啦的响。我们好容易脱离了火海,当天撤到了湘潭。”

  这是叶剑英元帅对长沙大火的回忆,1938年11月13日凌晨,因为蒋介石提出的焦土抗战政策,长沙市区发生大火,最终变得不可控制,造成30000多市民丧生,全城90%以上的建筑物被付之一炬。而大火发生时,叶剑英和周恩来都身处长沙。

  长沙大火也被称为“文夕大火”,因为11月12日所发的电报代码是“文”,火灾发生在夜晚,便有了这样的称呼。

  长沙自古以来就是南方地区的一个交通节点,被称为“荆豫唇齿,黔粤咽喉。”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,特别是随着日军沿长江一线不断加深对内地的侵略,长沙便成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物资流转地,将后方的物资不断转运向前线,同时也承接着沿海的学校和工厂内迁工作,更是难民的一个临时安置中心。

  1938年,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个年头,十月底,中国投入110万军队的武汉会战宣告失败,原本停留在武汉的机关、工厂、学校和难民不得不又开始迁徙。短时间之内,大量的人口涌入了长沙,使得长沙在短时间之内人口就从30万涨到了50万。

  虽然此时已经在延安发表了《论持久战》,批驳了“论”和“速胜论”,但武汉会战的失败还是不可避免地为国民政府蒙上了一层阴影,一股消极的情绪在国民政府内部蔓延。

  部分高层将领早就认识到,对日本人的侵略必须予以反击,早在1933年,李宗仁就发表了《焦土抗战论》一文,正式表达自己完全抗日的主张。

  1936年4月,此时的蒋介石还在进行对红军的围剿,身在广州的李宗仁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的时候提出:“发动整个民族解放战争,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,亦不屈服之决心,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。”

  焦土政策并非没有先例,1812年,拿破仑率领50万法军进攻俄罗斯,兵不血刃地进入了莫斯科,然而莫斯科早就空无一人,就在法军进驻的第三天晚上,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下令在莫斯科城内四处放火,熊熊大火之下,法军无法立足,不得不开始撤退。在沿途俄军的侵袭和寒冬的困扰之下,最后只有两万多法军成功撤回,一般来说,我们把兵败莫斯科作为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因素。

  攻占武汉的日军没有止步,随即开始向长沙进军,11月8日,日军进入了湘北,9日、11日,临湘、岳阳相继失守,日军抵达新墙河,与开始对峙,而这里,距离长沙仅仅130公里。

  蒋介石早就十分焦虑,11月7日时,他乘坐飞机到达长沙,在何健公馆召开军事会议,参加会议的有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、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、参谋总长何应钦、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、湖南省主席张治中,以及几个集团军的司令。

  在会议上,蒋介石强调,中国对日作战,是弱国向强国的战争,胜利决不是空间上的争夺,而是由时间上的持久来决定。坚守要点时要以死守的准备和决心,来延长坚守的时间,扩大敌人的消耗,增强自己的力量。日军沿长江仰攻重庆,首先就要在时间上拖垮敌人,长沙位于武汉、广州之间,正处于南北夹攻之下,易守难攻,因此,不能和优势敌人死打硬拼,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。

  1938年10月,九江沦陷之后,囤积在九江的物资全部被日本人所占据,物资充裕程度不仅使得日军的实力得以恢复,还让日军拿出来一部分物资来安抚城内的百姓,收买人心。因此,戴笠便向蒋介石打报告,称:“实因由我党政军警,对政府坚壁清野、焦土抗战之政策,未能贯彻实行,以致资敌利用也”。

  在开会的时候,蒋介石还责备陈诚为什么没有烧掉武汉,本来蒋介石密电陈诚,命令他在武汉沦陷时烧毁武汉的水陆码头、机场等重要设施,但是走漏了消息,武汉各界哗然,官绅们纷纷,最后放火烧城不了了之。

  接着,蒋介石又询问张治中,长沙该怎么办?张治中无言以对,蒋介石也没等他回答,便直接说到:“不要迟疑,烧掉就是。”

  全面抗日战争才打了一年多时间,节节败退,国土沦陷,而长沙,正处在日军的进攻路线上,军界高层一致认为日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将是长沙。

  于是,在武汉沦陷后不久,湖南省政府就开始动员长沙市民进行疏散,准备将省政府机关前往沅陵,长沙市政府则迁往邵阳。

  大敌当前,长沙市民对的战斗力心里都有数,加上进入十一月份之后,日军的飞机开始对长沙进行轰炸,早有预见的民众早就逃出了长沙城。而当官方开始动员的时候,长沙的民众便纷纷出逃,城区人口由50万锐减至数万人,以至于到11月12日官方举办孙中山诞辰的纪念活动时,大街上都没有几个人,市政府策划的万人火炬大,只勉勉强强凑到了300人。

  11日,岳阳沦陷,日军撕开了长沙的北方门户,蒋介石在这一天乘飞机离开了长沙。第二天,蒋介石向张治中下达了密电:“长沙如失陷,务将全城焚毁,望事前妥密准备,勿误!”

  接到密电的张治中开始焚城的准备,他立即召集警备司令酆悌、参谋处长许权、省保安处长徐权开会,在会议上,安排了放火的事宜,命令酆悌主办,许权作为副手协助。

  当天下午,酆悌等人便做好了焚城的计划,对焚城的全过程,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,对起火的命令、信号和秩序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。计划警备团以天心阁为中心,逐渐向中山马路延伸火点,社训总队从圣经学校开始,逐渐向中山马路延伸火点。

  此时的长沙人都快跑光了,城内的出现了大批逃亡现象,一队巡逻的逃走之后,另一队负责去找他们的也跑了,而各处机关也基本都走的差不多了。

  此时的长沙城已经陷入了惶恐之中,流言四起,各种各样的传言不绝于耳,说是平江已经被日军攻占、日军的骑兵出现在浏阳……

  此时,一个流言在长沙城内传播开来,“日军打到了新河。”后来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译电员误将“新墙河”写成了“新河”。

  新墙河距离长沙130公里,而新河就在长沙的近郊,距离城区只有4公里。慌慌张张的放火队不顾一切地将油料泼在民房的屋顶上,整个长沙都陷入了莫大的恐惧之中。

  13日凌晨两点,南门的伤兵医院附近起火,许权得知之后判断这是意外起火,并不在放火计划之内,但是在一刻钟之内,南门又有三处火起。

  许权立刻打电话联系局局长文重孚,要求文重孚派遣消防员组织灭火。但是文重孚已经无人可派,和消防员早都跑光了,只有他一个人坐在局。并且,即便是有人在也起不了作用,因为按照安排,消防水车中早就换成了引火的汽油。

  许权又向前线的关麟征打电话询问,得知日军距离长沙还非常远,又分别向酆悌、张治中打电话,但是电话死活接不通。就在他打电话的这段时间内,城内又有几处地方起火,天心阁也起火,其他地方的士兵以为是起火信号,便一边放火一边敲门赶人,局势开始失控了。

  叶剑英和周恩来作为党方面的代表,此时正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休息,发现火起的时候,还打算组织救火,但杯水车薪,无济于事,便跑出了长沙城,在当地人的指引下,沿着湘江到达了湘潭。

  长沙的大火直到五天五夜之后才自己熄灭,有30000多人葬身火海,全城90%以上统记5.6万余栋的房屋被焚毁,经济损失达到了10多亿元,相当于当时长沙经济总值的43%。

  长沙曾经是中国的四大米市,大火过后,约190万石粮食被烧成焦炭,190多家碾米厂和粮店只有12家半幸存。原本十分兴旺的湘绣也因为大火断了传承,无数珍贵的绣品和画稿伴随着铺房灰飞烟灭。

  长沙原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唯一一座没有迁过址的古城,文物古迹非常丰富,但是这场大火,使得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积累和地面文物付之一炬,长沙的文化传承也因此中断。

  有一个老太太,行动不便,情急之下爬进了一个大水缸,等到人们发现的时候已经煮熟了。伤兵医院里行动不便的士兵在大火中无路可逃,有的在乞求放火队的开枪打死自己,有的直接拿着配枪自尽。

  郭沫若回忆到:“一街都是火海,一街都是人海,一街都是车海……沿途的情景真是惨目。公路上拥塞着逃难的人,拖儿带女,扛箱抬柜,哭的,叫的,骂的,裹着被条的,背着老年人的,背着伤着的,怀着胎的,士兵,难民,杂乱成一片。”

  湘江沿岸挤满了从火海中逃生的人群,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渡过湘江,发生了很严重的踩踏事故,更多的是跳入水中的,黑夜中的江水难测,等到天亮的时候,湘江水面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。

  郭沫若后来回忆到:“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,映红了整个夜空,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,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,顿足捶胸的,望着大火发呆的,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,……歇斯底里失望地绝叫,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。……车至城郊关帝庙前,极目远望,根本不见长沙踪影,惟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,显然火势还在蔓延。”

  第二天,中央社发表短评,称大火是按照既定计划,诱敌深入,方面主动毁城,“长沙将无一草一木可以资敌”。

  这场大火震惊中外,各家报社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,《中央日报》发表社论称:“长沙近30年来,物质、人力欣欣向荣。全国都市中,充实富庶,长沙当居首要。百年缔造,可怜一炬。”

  日本则是大喜过望,因为武汉会战以来,日军已经连续作战数月,疲惫不堪,并且战线拉的太长,补给跟不上,所以暂时没有攻打长沙的计划。现在主动放火焚城,真的是意外之喜。于是日本人便派出飞机在长沙城上空拍照,在广播和报纸上借机嘲讽。

  这下民众便得知长沙还没有失守,甚至日本人还离长沙很远的时候,就开始放火,自己人烧自己人,各界人士纷纷发电报给国民政府,要求严惩责任人。

  面对汹汹,蒋介石不敢怠慢,他亲自赶往长沙进行视察,并着令对责任人进行追究。最终,警备司令酆悌、局长文重孚、保安团长徐昆三人被枪毙,湖南省主席张自忠革职留任,保安处长徐权革职查办,参谋处长许权通缉查办。

  但是民众并不满意,他们认为张治中才是罪魁祸首,并专门写了一副对联:“治绩何在?两大方案一把火。中心何忍?三个人头万古怨。横批:张惶失措。”第一个字都连起来,便是张治中的名字。

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有四个城市在战火中遭到了毁灭性破坏,分别是斯大林格勒、广岛、长崎,以及中国的长沙。

  斯大林格勒是因为苏德双方分别向城区投入了数以百万的兵力,进行了长达五个月的残酷巷战,广岛和长崎自不必多说,被美国人分别投了一枚,而长沙,是这四个中唯一一个被烧毁的,而且放火的还是自己人。

  文夕大火是彻彻底底地人祸,说到底,还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畏敌如虎,武汉会战之后便丧失了与日军正面决战的信心,认为凭借的实力,根本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,不相信长沙能守住,便抛出了“焦土抗战”的决策,将长沙付之一炬。而文夕大火也和花园口决堤、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为抗战三大惨案。

  面对强大的敌人,进行坚壁清野本身就是无奈之举,也无可指摘,但是敌军还没来,反倒是自己乱了阵脚,自己放火把自己烧了。并且焚毁长沙使得在防御日军时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,即便是退入城中进行巷战,也很难找到坚固的掩体。

  虽然在薛岳的指挥下,赢得了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,但是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,在1944年6月19日,长沙还是沦陷了,如果深究起来的话,文夕大火也是造成长沙沦陷的原因之一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。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告知,本站将立刻处理。联系QQ:1640731186
TAGS标签更多>>